呆呆小说>穿越小说>大明之明武帝实录>第10章 蜂窝煤
  洪武年间,石炭其实已经是一种燃料了,虽然说它的烟很大,很呛人,用的时候不小心还会死人,但是最起码在寒冷的冬天,它还是穷人家的温暖,给了他们生存的希望。

  在古代,人们将煤称为石涅、石炭、石墨、乌金石、黑丹等。确凿的考古资料证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六七千年前,古代人民就已发现煤炭,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我国古代最早是将煤用于雕刻。据考古发现,1973年,辽宁的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沈阳新乐遗址时,在生活遗址里发现大量的朴拙而小巧的精雕刻制品、煤块、半成品。经测定,这批煤精制品是生活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人们所采集、成批加工制作的。因此,中国用煤的历史至少有六七千年了。

  西周墓葬里出土了用煤雕刻的装饰品及各种动物。战国时成书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在当时的陕西、四川等地“多石涅”的记载。时至今日,仍然存在这种煤雕工艺。

  当然,中国古人对煤炭的发现也有可能是从用火开始的。要知道,煤是可燃的,零散而露头的煤一旦接触火源就会燃烧。在一定条件下,煤炭也可以发生自燃……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时间一长,就会发现煤炭的可燃性。

  实际上,自汉代起,我国很多地方已将煤当作燃料。新疆、甘肃、辽宁、河南、河北、陕西、四川、江西等省份,都有此时使用煤炭的证据。在辽宁抚顺汉代居住遗址的火坑里,发现有煤炭烧过的痕迹。

  煤炭开采技术水平成熟。魏晋时已有深达八丈的煤井,以及可容纳一百多人的煤洞。汉文帝的内弟在穷困潦倒时也曾挖过煤。

  煤炭成为冶铁业的燃料。在河南巩县铁生沟、郑州古荣镇和山东平陵的汉代冶铁遗址中,都发现有煤块或煤饼。据《水经注河水篇》载:在龟兹(新疆库车)北二百里有山,人们取山上的石炭来冶炼山上的铁,供周围地区使用。龟兹属西域地区,在张塞出使西域前,那里还处于铜石并用时代,张赛出使西域后,汉朝的冶铁技术开始传播到那里。

  此外,我国著名的抚顺煤田也是那时发现的,据说当时居民在打井、挖莱窖时都能挖到煤。

  可见,当时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开采并使用煤炭。据《史记外戚世家》中载:汉文帝时,宜阳附近的煤矿有一次发生“岸崩”,致使“岸下百余人尽压杀”。可见,当时采煤的规模是相当大的。另据郦道元《水经注》载: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业县(河南临漳县西)建造了规模很大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有屋数百间,其中冰井台内储藏着燃之难尽的石炭。

  至宋代,我国陆续发现了很多大煤矿,已经开始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采煤方法。在河南的鹤壁宋代煤窑遗址中,可以发现当时已使用两个井筒和两条主要大巷道进行开采,还有较好的通风、照明、支撑和分段提升、排水等措施。

  尤其在通风方面,井巷布置合理,保证井下空气通畅,防止火灾,这采矿技术,在当时世界中是先进的,比欧洲早数百年。

  宋代用煤炼铁已经非常普遍了,制瓷业也用煤作为燃料。一些地方的人们,还用煤代替柴草,成为生活的主要燃料,如当时的汴京城内“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燃薪者”。

  到元代,民间用煤更为普遍了。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到中国来,看到人们用煤炭做燃料,非常惊讶,他在游记中描述:“中国全境之中,有一种黄石头,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和薪无异,火候且较薪更好。如果夜间燃火,次晨不熄。”从汉到元,中国用煤做燃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在这位周游列国、见多识广的旅行家眼中,竟成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明代的炼铁几乎全部使用煤炭。据《天工开物》载:明朝时期冶铁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另据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载,明代有些地方在密闭条件下将煤烧成焦炭,用来炼铁,效果甚好。可见,我国当时已采用焦炭炼铁,比欧洲早几个世纪,他们直到十八世纪才开始用煤炼焦冶铁。

  除用作雕刻、燃料外,我国古代人民还将煤作为药物来医治疮疾,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就对煤作药物进行了记载。

  那为什么应天府不用石炭呢?这是因为应天府附近很少发现过石炭的踪迹,民间虽然有人使用,但是基本上都不成规模,朝廷不会去开采。

  在这个时代,石炭的开采和使用,多是在西北等地,这些地方的人口是比较少的。对石炭的开放利用是比较低的。

  但是京师就不样了,人口稠密,洪武十八年应天府的人口都已经接近百万了。

  这对燃料的需求就很高,而此时在应天府周边发现的煤矿就让人人心浮动。

  对于王公贵族,文武百官来说,煤炭那是什么,狗都不用。

  但是对于穷苦百姓来说,石炭那就是命啊,用石炭在户外做饭,虽然呛人,但是一天能省下好几文钱,一天两文钱,十天二十文,一百天就是100文,那是多少的米面粮油啊。

  对从战乱年代过来的百姓,粮食就是生命。

  句容县发现石炭的消息,是句容县令从属下那里得知的。

  知道这个消息后,他没有感到愤怒,而是感到庆幸,庆幸哪里发现了煤矿,不然自家的皇帝陛下就得收拾自己了。

  皇太孙殿下真的神了,在句容都能发现石炭,真的不愧是皇太孙。

  一边庆幸,一边写着奏折。

  虽然皇帝不会降罪了,但是句容这地方有石炭自己这个当县令的没有发现,这就是失职了,还好是皇太孙把那些地卖了,要是换个人自己这顶帽子怕是得丢啊。

  做官真的不容易啊。句容县令摇头晃脑的想着。

  老朱倒是很高兴,在大本堂了对朱标说,“咱就是说,咱的大孙买荒山必定有他的想法,

  标儿你看看,石炭啊,那可是好东西啊。”

  “就是不知道句容的石炭储量有多少,要是不多的话...”朱标的话往朱元璋的内心交了盆凉水,是啊,虽然发现了石炭,但是不知道储量是多少,要是少了的话,那可就。

  “云奇,你去吧皇太孙,让他进宫来。”朱元璋语气平淡,内心却不是很平静。

  大孙啊,你可要给我一个好消息啊。

  老朱是一个从最底层崛起的帝王,他很清楚百姓柴火的需求有多大,石炭虽然不能彻底取代木材,但是它便宜啊,便宜就能减少民间百姓的支出,减少支出,这一年的冬天就能少死很多人。wWw.qikuaiwx.Com

  而朱雄英此时在做什么呢?

  他正在带着人玩煤炭。

  当然也不能说他在玩,他在一旁指导工匠司的工匠们做蜂窝煤。

  这东西虽然朱雄英没有做过,但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蜂窝煤这东西朱雄英还用过,这东西怎么说呢,做出来不难,难的是量产。

  做蜂窝煤的第一步就是堆煤灰。

  这一步得先找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方,工匠司内平地还是很多的,然后朱雄英让人其中一车的煤炭用锤子砸,砸成碎末状,然后把那些碎煤灰堆积起来,堆成一小堆,像个小山的形状。

  然后用铲子把小山中间挖个大洞。

  这是用来倒水用的。

  工匠司的工匠们对砸煤炭这事倒是没有多少抵触,因为这东西他们也见过,煤炭刚挖出来的体积很大,这种情况下是不能直接烧的,得把这些煤炭砸小一点。

  因此这些工匠也不抵触,毕竟朱雄英给了他们充足的吃食和金钱,砸个煤炭算什么。

  这都没什么。

  但是要把煤炭砸成粉末,这就让工匠们看不懂了,但是朱雄英对于工匠们来说那就是神,就算朱雄英的操作他们不明白,他们也会自动脑补,他们看不懂,肯定是他们的问题,皇太孙殿下的想法太过深奥,只有皇太孙才能明白。

  这些工匠们坚决执行皇太孙殿下的想法,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小煤山堆好了,下一步就是盖煤灰。

  找到挖好的小坑,在中间倒上适量的水,这个水量一定要合适,不能让水流出太多。

  然后用铲子把煤灰盖上。

  等二十分钟左右,让水充分的渗透到煤灰里。

  这里朱雄英自然不能说二十分钟的,只能说一刻半钟。

  然后就是第三步和煤灰了。

  先用铲子把渗透好水的煤灰拌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要用铲子把大块的煤灰拍碎。如果煤灰太干,可再适量加点儿水继续拌,注意煤灰不要太湿了。边拍打边调拌。把拌好的煤灰用手抓一下,抓起来感觉松散才可以。然后用双手捧起来攥,能攥成形即可。

  第四步就是砸蜂窝煤。取水桶,在水桶里装上适量水,能漫过蜂窝煤机即可。取出蜂窝煤机,在水桶里沾一下水。把蜂窝煤机按压在煤灰堆上,按实后取出。找一块干净的地方把蜂窝煤按压出来。这样一个蜂窝煤就制作好了。然后再把机器沾水,继续制作。

  朱雄英虽然不知道如何做出来,但是他会画图,他把蜂窝煤机的样子画了出来,工匠们自然就能做出来,要知道工匠司里的工匠技艺都很高深。

  第五步就是摆蜂窝煤。

  先把制作好的蜂窝煤摆放整齐,摆的时候要注意蜂窝煤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

  一层摆不开也可以摆两层,不过第二层的蜂窝煤要放在第一层的两个蜂窝煤中间的地方,方便通风。

  最后就是晒蜂窝煤。

  放在太阳能晒到的地方晾晒,如果天气好,一天时间就可晒好了。

  如果阴天,那要多晒两三天了。

  这样,晒好的蜂窝煤就可以使用了。

  当然此时此刻刚刚做出来的蜂窝煤是不能使用的,要经过晾晒,但是这东西的样子已经做出来了。

  此时的朱雄英成就感满满,虽然这东西他没有亲自动手,但是从发现煤矿,到制作出蜂窝煤每一步朱雄英都参与其中了。

  朱雄英来到大明这么多年,这件事为什么让他这么有成就感呢?

  因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他在大明的感触很深。

  在他的前世,每到冬天,老百姓的冬季,八仙过冬,各显神通。

  在寒冷的冬天,有暖气的开暖气,没暖气的就开空调。最不济的就裹棉被,当然也有土豪直接飞到三亚过着春暖花开的生活。但是总有一些小伙伴,没有这些条件所以只能靠一身正气过冬。这一身正气可不是真正的正气,而是厚厚的棉衣服。

  现在是有棉花做的厚衣服和厚棉被,但是大家都知道棉花是南北朝时期才传入中国的,宋朝时期才大量种植棉花,直到明朝时期才在全国推广开来。

  推广是推广了,但是普通老百姓真的可以用的起棉花吗,显然可能性不大,棉花很贵。

  古代的普通百姓是如何过冬的。

  普通百姓过冬有两件法宝,那就是太阳和火炉。

  温度最高的无疑就是太阳,但是我们不能只靠太阳取暖,所以就用温度最高的火来取暖。

  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可以钻木取火了,之后还学会了如何保存火种。古代冬天的时候老百姓就会生火取暖,这样火散发的温度就能让人感到温暖。而且聪明的古人还把火放在陶瓷盆里面,这样就成了一个移动的火炉,只需要添柴就能度过寒冬。

  还有一种就是贴身的保暖衣物,虽然里面不是棉花但是也很保暖。那里面就是古代御寒法宝之一的麻。古代制作衣服分两个阶段,一个就是用麻来制作衣服;一个就是用棉花来制作衣服。在棉花还未传入中国的时候,古人就用麻制作麻衣来御寒。麻的效果要比棉花差很多,所以在明朝推广棉花之后就慢慢的采用了棉花制作的衣服。

  那么古代贵族又是如何过冬的?

  第一个法宝就是裘皮大衣,这个的代价可不是平民百姓能享受的。这个裘皮大衣多数都是羔羊皮或者狐狸皮制作成的,和现代的貂皮大衣差不多。在战国时期,孟尝君把自己的裘皮大衣送给秦王的妃子,秦王妃子就帮助孟尝君逃跑,可见裘皮大衣的珍贵。这种东西平民自然无福享受,所以就成了王公大臣们的爱好品。

  还有一种就是暖气。不要以为古代就没有暖气,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暖气,原理都是相似的,但是代价要高很多,一般都是皇帝所用。比如战国时期齐国就有这种,就是在宫殿里有很多青铜柱子,而这些柱子都是连同的,然后有人在专门的地方烧火,滚滚的热气充满了青铜柱子,室内自然也会变得温暖很多。 呆呆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之明武帝实录更新,第10章 蜂窝煤免费阅读。https://www.gzdcdz.org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