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那些个士族子弟有如此的相反,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事关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的。
不妨想一想,你出身名门,从小就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享受的教育也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长大后,你想入仕,家族随意一个操作,你变会被举荐为孝廉或者茂才。
之后,只要你不是太过于废物,便会成功的被某个州府或者郡衙征召为小吏。再然后,你便可以顺风顺水的在宦海中沉浮了。而对于那些个普通的百姓,以及寒门子弟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不说别的,先说读书识字,就不是一般的家庭可以承担的起的。就凭这第一条,就刷下去了十之七八的普通百姓和寒门。
再然后,自古以来若想入仕,则必须要经过公卿大臣或者士族门阀的引荐才行。那些个普通百姓即便是读了书,可又有几个能够有机会认识到这些个公卿大臣们呢?所以,仅这两条便将普通百姓的路子堵得差不多了。
或许会有人说,前朝的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那都是出身低微的,当朝的吏部尚书.邓艾也是出身寒门。可是自三皇五帝以来,已然两千五百余年了,又有几个像卫青、霍去病以及邓艾这样的人物呢?
更何况卫青和霍去病,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幸运的姐姐,一个幸运的姨母。
那些个出身地位寒门且可以名垂青史的人物,对于整个天下而言,毕竟是少之又少的。可以说,历朝历代的朝廷官员以及各州郡的官员,还是掌控在那些个士族门阀的手中。
现如今,平日里那些在自己面前卑躬屈膝的贱民们,快要与自己平起平坐了,甚至都不用再讨好和搭理你了,任凭是谁都会有巨大的心理落差,现在天下大部分的士族门阀的心思都是这样的。
仅仅只有少部分的门阀士族看清了局面,只不过那样的人毕竟是太少了。
好在,整个大魏朝一十三州中,门阀士族的人数终究是少的。
如果放在前朝,推行科举制是万万行不通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推行的资本和基础,可是本朝就不一样了。
大魏文皇帝.曹丕得到了前朝献帝.刘协的禅让之后,继续与民休养生意,并在帝国范围内大面积的推广兴学,又改良了造纸和印刷。
使得平日里特别昂贵的笔墨纸砚,进入了千家万户,使得每个普通百姓都买得起。另外,各州郡国学校馆和氏族私立书院共同发展,百姓们只要想,就可以进入校馆或者书院学习。
朝廷的种种举动,让这些个往日里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件件的都变成了现实。就这样,在经过了十余年的积累之后,也终于使得大魏朝的天下有了可以推行科举的土壤和基础。
即便是现如今门阀士族们对科举制的推行极其不满,也可以说这是自天下一统之后,他们第一次反对曹氏一族的意愿。
可历史的车轮,终究不会因为某个人或者某部分人,而停止转动的。如果不敢上这辆车,那必将会被历史无情的抛弃,这也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奇快妏敩
毕竟历史是有大多数人所创造的,而在这一次科举推行之中,很显然普通百姓和寒门子弟才是这一次的大多数,而历史也会向世人证明一切的。
......
三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众人所期盼的朝会也如期而至。而且这一次的朝会,与以往相比,格外的热闹非凡。
在京都洛阳城的,凡是有上朝资格的大臣,都早早的便来到了承明殿外等候。甚至那些早已经退隐的老臣们,也都在请示了皇帝之后纷纷来到了大殿。
似乎,谁也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盛会。
而平日里看起来特别宽敞的承明殿,在这一日竟然显得格外的拥挤了。
此次朝会也格外的热闹,平时的朝会,卯时四刻开始,一个时辰左右便可结束,这一次竟然持续了三个时辰,止到都已经午时三刻了,才堪堪结束,此次朝会也算是数十年难得一遇的盛会了。
而造成这次朝会时间长久的原因,自然是以寒门子弟出身的大臣和以士族门阀出身的大臣们,关于科举制推行的针锋相对。
虽然大部分臣子们对于科举制现在推行的政策表示不满,但是在曹氏、夏侯氏宗族,和以邓艾为首的寒门出身的大臣的强力推行下,以及太子.曹睿、文臣之首-江陵王.太傅兼尚书令.曹植以及武将之首-任城王.大司马兼兵部尚书.曹彰的拥护下,以及皇帝.曹丕的首肯下,还是轰轰隆隆的推行了。
当然朝堂上所发生的一切自然确实如双方所料,司空.陈群和御史中丞.司马懿各引领了一拨大臣,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
最终的结果,自然便是支持科举制的大臣占到了一半,反对科举制的仅仅只有三成半,还有剩下的一半是作壁上观保持中立的。在这样有利的形势下,科举制在经历了朝堂的“挫折”之后,也终于得以顺利推行了。当然最终的结果,也勉强算是两全其美了。
朝议的结果,最终是由礼部来全权负责每年的科举,四司中具体负责的乃是文选清吏司。此次恩科,乃是自开天辟地一来首次恩科,所以主考官自然是由众人都同意的江陵王.曹植所担任了。
对于这位天下有才一石,他独占八斗的曹子建,自然是没有人敢跟他抢主考官这个位子的。
另外朝廷种议,还设立了两个副考官,其中一个便是司空.陈群.陈长文了。
而另一个既不是寒门出身,且开创了科举制的吏部尚书.邓艾,也不是老司徒.工部尚书.董昭或者刑部尚书.崔琰[yǎn]这些个老臣,而是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局外之人。
之所以说他是局外之人,是因为他虽然也是朝臣,但是却没有参与此次的争斗,属于中立一派的。这个人便是,在推行兴学之初的担任两大最高学府之一的,太学院祭酒的向郎.向巨达。而且这位副主考官,乃是当今皇帝陛下.曹丕亲自任命的。
朝中两派虽然还有意想着争抢一下副主考的动作,但是随着此任命一出,众人也随即心服口服了。
这位向郎.向巨达,如今已经是八十岁的高龄了,除了太学院祭酒的身份之外,其实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那便是故蜀的旧臣。只不过距离天下一统,已经过去了二十个春秋,如果不是有人特意提起的话,世人早已经忘却了那段岁月。
二十年前,年近十七岁的钟会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迫使刘禅投降。随后蜀国的臣子们,有一部分继续待在了益州,也有一部分被朝廷征召进入了当时还是国都的许昌,而这向郎.向巨达便是其中之一。
再五年后,随着老一辈大臣的逝去,献帝.刘协将九五大位禅让给了当今的皇帝.曹丕。
新帝曹丕在登基之后不久,为了安定天下民心,便下令推行了兴学的国策,并在帝都.洛阳建立了两座后来闻名于世的学院。其中一所是国子学,而另一所便是太学院了。
这向巨达由于当年在蜀中颇有贤名,更以家中藏书颇巨而闻名于世人,最为重要的是,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是从名仕司马徽。
作为蜀中为数不多的大儒,他自然便被皇帝.曹丕安排到了太学院当中。并担任了太学院的二把手,太学院执事。数年后,他又升任了太学院祭酒,直至今日。
虽然他作为天下顶尖学府的话事人,但是因为他从不参与朝政的纷杂,整日里深居简出,醉心于研究文学。所以大部分朝臣,对于这位老祭酒还是很尊重。
当皇帝陛下亲命他为首届恩科的副考官之后,众人也就很容易的接受了。
至于其它各科的监考官,自然也被赞成派、反对派以及中立派给均分了,大体上看来,也还算是均衡。
不管怎么样,科举制这项国策最起码在朝堂之上得以通过了,接下来便是在各州府推行了。不过各派的上位者都已经达成了一个默契,下面的某些人即便是不愿意,也只是小波澜罢了,大的局势是肯定不会再变了的。
大魏黄初一十五年,这一天终将是会被记入青史的一天。
这一天改变天下士子命运,且流传了数千年的科举制终于真正的面世了。
两千余年后,它虽然颇被后人所争论,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它对于全天下读书的士子,以及普通百姓而言,那可是可以帮助他们逆天改命的好国策。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的眼睛里,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呆呆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还政于朝之归魏更新,第一百零三章 大势已成免费阅读。https://www.gzdcdz.org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