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泰始年间,有张鲁门徒陈瑞在蜀中传播五斗米道,徒众以千百数。惠帝永宁元年,李特在青城山五斗米道首范长生支持下,率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阴平六郡流民数万人,在益州绵竹起事。义军大败西晋官军,进围成都。惠帝太安二年,李特阵亡,其子李雄继起,于次年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又次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成汉政权据蜀中凡历六世,共四十七年,又与刘备入蜀自封益州牧,至后主刘禅降魏时间一致,亦为四十七年。当时成汉事少役稀,百姓富贵,闾门不闭,无相侵盗,可谓安乐太平之域,其业绩可与张鲁汉中五斗米道政权相媲美也。五斗米道后称天师道,便为道家正一法门——
五头米道。张鲁及其大批教民北迁长安、洛阳、邺城三辅之地,五斗米道也由巴蜀、汉中一带向北方及江南广大地域流传,并大获发展。至东晋时,五斗米道世家如琅琊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皆为江南显族,此时并将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共尊钱塘人杜子恭为首。杜子恭死后,其弟子琅琊人孙泰继为道首。晋安帝隆安三年十月,孙泰侄孙恩利用司马元显征发乐属引起八郡骚动之机,率众起义。孙恩战败,与其部下数百人投海而死。其妹夫卢循率领义军余部,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坚持近十年。义熙七年,卢循在交州战败,亦投水而死。此次五斗米道起义,聚众达数十万,历时十三年,纵横千里,实乃天地大变。
北魏天师道。至北魏时,有寇谦之自称受道于仙人成公兴,“守志嵩岳,精专不懈”,招收弟子,讲经施术。神瑞二年,寇谦之在嵩山少室石室托言太上老君降临嵩山,授己天师之位,赐《老君音诵戒经》。受命宣新科,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未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服食闭炼。”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并对天师道进行三整顿,使天师道以新的面貌在世间传播。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寇谦之端坐石室,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降临,授寇谦之《录图真经》,并传授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使其谨慎奉持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皇帝位。十月,寇谦之离开嵩山,北上北魏平城,献上道书。皇帝让臣子张曜供其衣食。太武帝左光禄大夫,著名大儒白马公崔浩少好文字,博览经史,阴阳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深研义理,出类拔萃。承继父业,入仕朝廷,父子均为朝廷近臣。崔浩欲借助寇谦之天师道拉拢太武帝,借助皇权实行汉化主张,于是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太武帝闻奏大喜,立刻派人将天师接到宫中,并派人奉皇帛、牺牲,南下祭祀嵩山,还将寇谦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于是天师帝师齐来,宣布天下显扬新法,道业大盛。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食,居帝师之位,便发布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同时请教大儒崔浩,急需应用,弥补自己儒学空白。崔、寇二人用儒道治国,在朝中逐渐得到落实。寇谦之大显神手,且积极参加北魏军事行动。始光二年,大夏王赫连勃勃病亡,其子赫连昌继位。对是否西伐大夏,崔浩主战,长孙嵩主和,太武帝特请寇谦之决定吉凶。寇谦之首先同意崔浩意见,又在宫中大作法事,祈祷胜利。太武帝于是亲率一万八千轻骑西征,结果俘敌军数万,缴获牲畜十几万头,虏夏人万余家,凯旋而归。以寇谦之道术、法术、权术、谋术连连相扣,术术应手,遂拜为国师。让天师及其弟子,并列在王公之上,不听称臣。
太延六年,太武帝改元太平真君,应寇谦之所请亲至道坛受符箓。自此,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至道坛受符箓,成为法制,依此作为鲜卑拓跋部统治汉族之依据。新天师道得到太武帝崇奉之后,自然影响到佛教发展。太平真君六年,太武帝发现长安佛寺僧人与起兵反魏胡人盖吴有关,下令诛杀长安沙门。次年,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此即史上有名之“太武灭佛”事件。
寇谦之对太武帝灭佛活动不太热心,甚至反对。他认为道教己处于国教地位,佛教己无力相争,没必要排佛,甚至认为新天师道应吸收不少佛教义理。道佛互相融合,可以共处,根本不必你死我活,故对执意灭佛的崔浩多次争辩利害得失,崔浩不听。寇谦之感力不从心,亦知大限将至,便如今弟子们说道:“当我在世之日,尔等可求荣华富贵,一旦我去世,这静轮天宫真难修成也!”遂于太平真君九年在尚未完工的静轮天宫里悄悄仙去,享年八十三岁。两年后,崔浩奉命纂修国史,太子晃借口崔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将其诛杀,并尽戮其族。崔浩之死,果奕寇谦之预言。北齐文宣帝高洋天宝六年,道佛论争,道教失败。文宣帝下令废除道教,于是齐境无道士,寇谦之的新天师道教团,至此便烟消云散。
刘宋天师道。陆修静为南朝宋著名道士,字元德,吴兴东迁人,三国吴丞相陆凯后裔。少宗儒学,博通坟籍,旁究象纬。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及长,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云梦,继栖仙都。为搜求道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宋元嘉末,陆修静市药至京师,宋文帝刘义隆钦其道风,召入内宫,讲理说法。时太后王氏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之礼。后因避太初之乱南游。于大明五年至庐山,在东南瀑布岩下营造精庐,隐居修道。宋明帝刘彧即位,思弘道教,泰始三年召见于华林园延贤馆,乃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虚馆以居之。于是大敞法门,深弘典奥,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兴,于斯为盛。元徽五年卒,时年七十二岁。弟子奉其灵柩还庐山。诏谥简寂先生,以庐山旧居为简寂馆。宋徽宗宣和间,封为丹元真人。其弟子最著者为孙游岳、李果之等。
刘宋天师道提倡三洞学说,意义极大。若天师道尊奉所有三洞部道书,则《上清经》、《灵宝经》、《三皇经》所述教义,都将包摄于天师道之中。陆修静的《洞玄灵宝五感文》基于三洞学说,对三洞部道书所说斋戒进行分类解说,其中包括《上清经》的上清斋、《灵宝经》的灵宝斋、《三皇经》的三皇斋以及天师道独有的三元涂炭斋和指教斋,陆修静将所有这些斋都看成是当时天师道所实践的斋。这样,刘宋天师道通过提倡三洞学说,迅速扩大了其教法范围,使得天师道一家就足以与佛教相抗衡。因此,天师道将自己的教义称作“道教”,来对抗佛教。于是,道教才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成立,本指以三洞学说为基础的天师道的教义也。金末元初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加入道教之后,直到现代,天师道和全真道构成了道教二大流派。
唐天师道。据都筑晶子《唐代中期道观》说法,在盛唐时代,张万福和朱法满在长安太清观和玉清观,编纂《三洞众戒文》、《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篆择日历》和《要修科仪戒律钞》等,在规范道士行为和整理道教仪式上起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张万福,在后来很多道教文献中都可以看到,是道教史上清理道教仪范重要人物,将各种道教流派的斋醮仪式重新进行了编排和清理。张万福的影响在道教中一直持续到晚唐五代,当晚唐时代的杜光庭再次批判道教混乱状况之时,仍然要回忆到张万福,示不忘本也。此时天师道历代天师系谱仍然是从张陵、葛玄、陆修静到张万福。而在盛唐时期,有了司马承祯、吴筠等上清派的道士,却没有了张万福的位置,天师道的系谱下面却接了上清派的人物。而在改写中,在上层士大夫中很有势力的上清一系逐渐遮蔽了天师一系,而张万福也渐渐在道教史上被边缘化了。当然,此系后话。在当时开元、天宝年间,张万福很显眼,道教也依然兴盛。不过,在现代的道教史研究著作中,往往把这种兴盛描述成上清一系的兴盛。这种系谱,很有可能是事后的构拟和想像。
唐高祖李渊奉太上老君为远祖,使道教为国教;至贞观年间时,汝南花果山石猴孙悟空五百年难满,奉圣僧玄奘西去天竺取名,彼时佛教再次东来中国,又胜于道。五代乱后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华夏,本不信奉佛道,直至徽宗赵佶之时光大道门,天师正一教乃大兴于天下。致令汉末首代天师张道陵当年在龙虎山所镇压一百零八个妖魔,却在宋徽宗时被洪太尉不慎放出,使化为宋江等梁山群雄,又拨乱天下。孙悟空当年化身时所崩胎石,有一块被普净法师拣了去作为磬坠,因每天陪伴法师唱经,修成仙法,谓之通灵宝玉。致令为明末时一个跛足道人和一个癞头和尚得着,送去了金陵荣国府,使贾宝玉含在口内降生——此皆为道法因缘,列公读史至此,得无畏惧天道耶!
至唐末藩镇割据,诸侯又起,五代更迭,颇似汉末三国之时也。有唐室皇后一族独孤氏掌权之时,重得伏龙令一枚及卧龙令五枚。后黄巢起兵乱唐,朱温终灭唐室,建立后梁之国。独孤氏有一幼子携伏龙令及卧龙令逃出京都,至于深山,遇兵家门掌门张果,授予奇功,致成一代大侠,自号“独孤求败”;其师兄即是打虎太保李存孝,被授予兵法,即会排兵布阵,战无不胜。独孤求败请匠门巨子将六枚令牌融化,加以天降陨石锻制,遂成玄铁重剑,无敌于天下。后为神雕大侠杨过所得,又被大侠郭靖再融一分为二,一名“倚天剑”,一名“屠龙刀”,此事因被金庸大侠摘录于野史著成《射雕三部》,故传于天下。其实刀剑之名实为讹传,其实名应为“伏龙剑”及“卧龙刀”也。为此后记,以使列位看官明其《卧龙令》前因后果。所谓“糜不有始,鲜克有终”者,是也。奇快妏敩
(全书完) 呆呆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卧龙令更新,后记——天师兴起免费阅读。https://www.gzdcdz.org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