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呆小说>穿越小说>《108国盗》>谋国自残之父屠子—国盗之八姒启1
  夏帝姒启(约公元前2190年前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真正的魔鬼终结者,不过这个终结者不是终结魔鬼者,倒是个终结禅让制的魔鬼.他抢班夺权改弦易辙终结了尧舜所开辟的禅让之路,说到根儿上这其中毕竟有他亲爹大禹的功劳,于是乎这个官二代又做了一件比魔鬼还要阴损三分的事,就是为了维护其可为所欲为的帝王宝座,打破人之道德底线,终结了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血肉相连的父子亲情。夏启夺得掌控天下的王权后,可以说是把王权的福利享受到了极致,因此到他执政末年,其对王权权杖的排他性的独占欲便发展到了极致,于是在夏启三十五年他把不顺眼的第五个儿子武观(五观)流放到了西河(今河南安阳地区)。但事情并未发展到此为止,随后身为人父的夏启居然派手底下的彭伯寿帅大兵征伐武观,姒启和武观这父子双方索性甩开膀子红了眼动起刀枪来,毕竟武观是以一隅敌全域,最终姒启把武观干净彻底的剿灭于其封地(或云缴械抓了回去)。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呀!一个人的人品人性左右着一个人做事风格,贯之一个家庭就是家教,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那就是他的执政风格,从而上行下效形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国风。前面我已经谈到夏启之所以窃国成功,是因为他老爹大禹有意为之,从根本上讲是大禹最终造就了姒启这个的极端自我的官二代。因此在家天下开始后,夏启的所作所为便激发出了,或者说是催化出了极端利己主义的最邪恶之本性。在极端利己主义的恶性膨胀中,人被逐渐割裂了人性,进而逐渐泯灭了人性,并最终导致夏启、武观父子相残的闹剧、惨剧。夏启也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在权利争斗中父子血斗的先河,或者更直白的说是父屠子的先河。姒启由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为独揽皇权不惜征子、杀子的第一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了权欲盗窃父子骨肉之情的大盗、国盗。

  姒启(前2190年前后)是我国历史上家天下后第一个帝王,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大禹的儿子,随他爹大禹而姒(音同似)姓,其母是涂山氏族的“白富美”公主名女娇。涂山据考证就是今河南嵩县的三涂山,或说三涂山就是当时的会稽山,即当时夏人的活动中心地区附近。从历代史料及实物遗存的情况看,会稽山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是位于浙江绍兴钱塘江畔的会稽山,二是位于豫西河洛地区即嵩山区域。但好像浙江会稽山的理由会多一些,因为浙江不仅有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南)而且还有大禹之墓,据说禹死后就安葬于会稽山上,《墨子•节葬下》云:“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山。”《史记•夏本纪》云:“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吕氏春秋》、《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等都有禹葬会稽的记载。《越绝书》外传记地传:“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人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引吴君高之语:“会稽本山名。夏禹巡狩,会计于此山,因以名郡,故曰会稽。”史记载夏帝少康之庶子无余封于会稽(在今绍兴市一带),为越国之始祖。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国,杀越王无彊,占据江东。越国王族分散于会稽一带,自立为君长,臣服于楚国。有人说禹在江南会合诸侯、考查他们的政绩时死,并随后葬于此处,会稽即由此而来。会稽就是会计的意思。《水经注》载:“涂山有会稽之名。”认为涂山在豫的学说认为,涂山与荆山(今河南灵宝境内)隔水相对,而相传本是一山,当年禹治水时凿为二以通淮水。“伊水注其下,历峡北流,即古涂山。”郦道元之《水经注》中认同这一记载,也说涂山在伊水上游的河洛一带。因为以河洛为中心的九州腹地是大禹的主要活动区域,葬于此也许更在情理之中。为此司马迁同志曾亲自考证过,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因此他在《史记•夏本纪》中云:“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司马迁用“或言”二字,说明他虽到绍兴会稽山实地考察,也对大禹葬于江南表示怀疑。根据《国语•鲁语》所记:“昔禹致会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同样《路史•卷二十二》:"防风氏后至,戮之以徇于诸侯,伐屈骜,攻曺魏,而万国定。"按此禹杀防风,乃是立国之纲纪,以警戒诸侯。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日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史记•夏本纪》《史记•夏本纪》关于禹和会稽山名由来的史料值得注意,它说:从虞、夏时起,贡赋制度就已经很完备了。《路史•国名纪》注引《吴兴记》:"吴兴西有风山,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按:即今浙江德清县)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防风氏是远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考《广韵•唐》:汪,姓。汪芒氏之胤。按《说文》:"胤,子孙相承续也。"古防风国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乡封山和禺山之间,即下渚湖一带,下渚湖异名颇多,因传"防风氏所居",故叫风渚湖或封渚湖;因此鄙人也推断会稽山可能有两个,一个在豫中即大禹初次会盟之会稽山,一个即大禹南巡所崩之浙江会稽山,因为会盟之地如果就在防风氏眼皮底下之浙江会稽山,打个喷嚏的功夫就到了他又会如何后至哉?傻子也知道不会去这么做。如果你想争论应该是永无宁日了!因为涂山还有安徽之涂山说,即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涂山,那里还有涂山氏的祖庙呢!中国文史经几千年战火洗礼,中国地名经几千年避讳文化冲击,夏启为避讳汉武帝之启不是在武帝侯古籍史书中给改称“夏开”了吗!《尚书•皋陶谟》和《楚辞•天问》,"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矛弗子。惟荒度土功。"《尚书•皋陶谟》,"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楚辞•天问》,更何况涂山氏也是后来我国狐妖文化中狐仙们的老祖宗。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如在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狐妖们是以涂山氏为祖宗根儿,大概《封神演义》起篇狐妖迷惑纣王也是在暗合涂山氏在复商灭夏之世仇罢了。此之为题外话与爱好史籍者共研之。总之夏启出生在当时的中国元首(元首一词在《尚书》中即有之: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之家无疑,其外公也当时割据一方的诸侯,可以说姒启是口含金玉出生的。m.qikuaiwx.cOm

  姒启在其老爹大禹去世后,立即用手里之兵权借助家族势力,武力废除了禅让制所确立的法定继任者费侯伯益,在将其流放后并最终杀害之。姒启于是成为中国历史上废“禅让制”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说来帝禹给他儿子起的这个名字穿越时空到如今,似乎也很有现代气息,谐音读来姒启—私企也,姒启果然把中国变成了个大私企了!因此姒启在传统上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个帝王。夏启夺权成功后先通过阳翟(阳翟,古地名。即今河南省禹州市)均台会盟考察天下政治派别的站队情况。钧台也叫夏台在今河南禹州城南,距城十里。《水经注》载,在三峰山东南,大陵之西,陵上有“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有隅水东南流,经陵下,积为坡,坡方十里,称钧台坡。均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行“开国大典”和“国宴”的地方,《左传.昭公四年》载“夏启有钧台之享”即言此事。姒启分清天下诸侯贵族的敌我势态后,为了躲避老旧贵族权利阶层对禅让制存在的幻想,他毅然放弃当时夏的都城阳翟,又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为答谢那些死心塌地的跟随者又在安邑摆了次国宴,于是又公款大吃喝一次。今本竹书纪年载,“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璿台”《文选》也载“昔者夏后启享神于晋之虚,作为璿台,于水之阳。”山西是大禹的老根据地,自然拥戴夏启的人多,当年大禹就是在阳城接替帝舜登位的。如果从大禹算起,夏朝的政治中心很多,散见资料记载的有17处之多:大夏、夏墟、高密、阳城、阳翟、晋阳、平阳、冀、安邑、夏邑、斟鄩、帝丘、纶、原、老丘、西河、河南。阳城应该是大禹禅让得权后的第一个首都,《孟子•万章上》载“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古本竹书纪年》载“禹居阳城”,《史记•夏本记》则说“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世本•居篇》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为了巩固王权,禹在嵩山地区的三涂山或说是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左传•哀公七年》中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山西一带发掘出一些文化遗存,被认为介于龙山晚期和早商文化之间,或谓之「夏墟」。鄙人论此并非跑题,意在说明姒启迁都之本意。

  迁都说明了姒启之政治图谋,为了实现其独霸天下之战略,他才把当时国都从河南之阳翟又迁回了山西的汾河流域,这说明其有智囊团呀。在整合政治版图分清敌我态势后,姒启立即发动了甘之大战(《尚书.甘誓》所载),一举击败了强有力的反对派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部的反对势力建立夏朝。考究史籍,姒启之所以抢班成功并最终掌握天下权柄,是因嫁接或胤泽了其父大禹的政治声望和政治势力,这在姒启当政后的纵马声色骄奢淫逸即可看得明白,姒启绝对是个不学无术的官二代!所以他习惯了横冲直撞,习惯了我行我素,更习惯于用武力解决国家、家庭矛盾,因此在其执政晚期随即发生了父子相煎的武观之乱。姒启先是流放五儿子武观到西河,即现在的河南安阳一带,不久又派重兵征伐剿灭之,从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老子打亲儿子父子相残的历史,以至政局动荡,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根据古本《竹书纪年》所载帝夏启是夏朝的第一任君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太平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升后十年,舞九韶。三十五年征河西。’《路史》注既引《纪年》‘启在位二十九年’;而今本《竹书纪年》启在位十六年;而《通鉴外纪》:‘皇甫谧曰:启在位十年。’《纲鉴易知录.夏纪.帝启》中断的更短命些,说夏启在位九年而崩。姒启的执政及德行缺失最终造成后羿、寒浞鸠占鹊巢之乱政,姒启正室所出至少有五个儿子: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观。

  我们先不论姒启与武观孰对孰错,站在姒启这个当老子的角度,为了教育儿子把武观下放地方锻炼一下,干干活接接地气接受一些贫下中农再教育无错可有;而武观这个当儿子遵从亲爹的吩咐毕竟乖乖的到西河去了也无错可追。而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就是父慈子孝,儿子做的不对当老子的叫回来训诫几句,甚至关上门打几下屁股也是理所当然,管教孩子走正道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发生父子兵戎相见、刀来剑往的局面就不得不让时人汗颜了!究竟武观做了那些事儿导致姒启抛弃骨肉之情,毅然派重兵来征剿自己的这个亲儿子呢?

  仅按常理分析,原因无非是两个:首先是武观这个当儿子的错,可能他忘记了人伦纲纪,进而觊觎皇位而大逆不道地去夺权抢班,所以谋逆造老子的反去要其老子的命,毕竟后世为当老大而弑父的事例不少,但历史上并没有武观率兵逼宫的半点笔墨之记载,即便是小儿子在西河那巴掌大的地儿闹独立,他这样做即使我们站在他那个角度也得琢磨下,至于吗?更何况后世夺天下后而分封子孙的人多矣!第二个原因只能是为父行为不端,进而听信谗言欲加之罪而不容其子,因而弃子、剿子、屠子。后世之当老大者们以此废子灭子的事例也不少,因此姒启先是把儿子武观流放至西河,再以叛乱分裂为由盗骨肉之情狠心征灭了武观。

  不论哪种原因,姒启总是在中国历史上别开了个天地,开创了父子相残的血泪先河!所谓养不教父之过,为父不知子衅是教之不严,“教”字意从孝从文,可知其以孝为先的,但教养以孝为先,但教育又是以文为先的!所谓言传身教即指此意!是故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因此姒启这个当爹责无旁贷,不能把大逆这个高帽安在一个晚辈头上啊,何况武观还是他的个亲儿子、小儿子,姒启之罪于后人何其大哉! 呆呆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108国盗》更新,谋国自残之父屠子—国盗之八姒启1免费阅读。https://www.gzdcdz.org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