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到帝禹随着家天下的重新确立,战争成为争夺天下、维护手中权杖的第一选项,中华民族各部族间矛盾随即日益加重起来,进而割裂成不同的民族,大争之世一直伴随着历代封建王朝的发展,而民族矛盾一直延续至解放前。
再说帝尧执政之第二难:洪水泛滥,人居环境生存环境恶化。
通过史籍我们知道,帝尧开始定都在今唐县,《后汉书.郡国志》唐县条引注:“《帝王世纪》曰: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广记》及《太平寰宇记》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书,都持此说。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中也说:“陶唐氏旧城应该是今河北唐县、望都一代。”周长富先生则通过龙山文化的特点,在其《浅谈唐尧氏》中指出:“从年代和分布范围来讲,河北龙山文化相当于唐尧氏古族。”。河北唐县、望都一带,恰处太行山西坡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北有洋河(桑干河下游)、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河网密布,正是水患多发地域。《尚书.尧典》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孟子》:“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水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痒,壅而四出”;《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震及帝都。”当洪水泛滥时显然已经淹没到了唐地,所以唐尧才携带部族离故地唐,由太行山东部的平缓地带,沿着滹沱河溯流西进向高处迁徙,穿越了太行峡谷,进入了今山西省境,在今盂县又沿滹沱河支流乌河、温川河,汾河支流杨兴河,继续向西南跋涉,终于来到了位于黄土高原的汾河流域,今天今太原盆地。以现在晋南的临汾为中心建立起了新的帝都,并把天下人为躲避洪水聚集的地方分为五岳,东面的泰山地区,南面的衡山地区,西面的华山地区,北面的恒生地区,中间的嵩山地区。分封伯夷族四支分别掌管东南西北四岳,中岳有崇伯鲧来执掌。当帝尧洪水时期,处于黄河下游嵩山地区的崇伯鲧接到了治水的命令,当他选择洪水初期的治理方案,对上游采取堵塞的办法来维护以嵩山为中心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利益当然是他的首选,而且他这个方案在短期内对五岳中的东、中、南三岳是有利的,但这种办法不但使上游帝尧所在的汾河流域洪水泛滥,同时水往低处是无法阻挡的一旦拥堵决口下游遭受的灾害更大,这自然损害执政的帝尧以及其他四岳地区的利益,因此当鲧被流放或杀死是民心所向,同时又使以禹为首领夏人不得不离开嵩山地区,从河南的伊洛地区迁徙迁到地势高有地可种的山西西南部。帝尧在和谐、平衡天下利益的前提下,如何选贤任能,任用鲧、舜、共工、禹、皋陶、伯益等代表不同利益方的能臣,方方面面困难重重,但最终帝尧以禅让制确认接班人帝舜。如《越绝书》所载:‘舜之时,鲧不从令。尧遭帝喾之后乱,洪水滔天,尧使鲧治之,九年弗能治。尧七十年而得舜,舜明知人情,审于地形,知鲧不能治,数谏不去,尧殛之羽山。此之谓舜之时,鲧不从令也。’
宗先秦典籍所载,帝尧虽然能使炎黄九族和睦,但和谐是把双刃剑,平衡了各方利益但又使治水的最终方案无法确定,以至于治水九年未成,因此帝尧毅然选择了有执行力的帝舜,并放手让帝舜去执政,因此帝舜执政之初便流四凶政治清理的行动,《孟子.万章》‘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鲧九年治水无果问责制之无可非议,对于共工其所犯问题与鲧一样,而驩兜、三苗作为黄帝族裔中支持共工氏的政敌,治水方略的反对者,帝舜当然要清理之,据《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每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按郭沫若同志的说法: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舜禹要想治水必然要打开龙门,这必然妨害共工氏族的利益。同时共工要想保证自己的利益必然在黄河上游进行堵塞,同鲧的做法一样,据《国语.周语下》记载:“昔共工……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淮南子.本经》篇云:“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大禹接替其父鲧采用疏导的办法,首当其冲损害地处河南西段黄河中游共工氏的利益,是想当时共工部族居住的地方,水占七成陆地只有三成,为了生存进而爆发了战争,《荀子.成相篇》中说:“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禹与共工氏的战争在山海经里有很多描述,【《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大荒北经》中记载,共工之臣名曰相繇(yáo或柳),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山(土)。其所歍(wū)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jué)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在以上的记录中,只是有禹与共工之臣相柳之间的战斗,可见此时共工已经被帝尧和舜流放到幽州了,即现在的北京一带。所以《山海经》中也有记载:“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这个天吴很可能是共工后人。根据史记记载,当帝舜执政帝尧尚在时,用问责制把共工流放到了幽州。连同举荐共工的本族中的实权派驩兜也一并流放,如《尚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又见《史记.五帝本纪》:“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事实上这是退居幕后的帝尧为了帝舜扫清执政道路上的障碍。帝尧排除万难选择帝舜未政策执行者,并最终治水成功,疏浚了中国的山川江河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奠定了强大的地理及物质基础。
再论帝尧执政之三难:选贤任能抛弃父业之传承,毅然实行禅让制。
无可否认这是帝尧一生中作出的最伟大的一项政治抉择,帝尧皇权继承于父兄,但他没把帝位传给亲兄弟及儿子而是推行了禅让制。禅让于舜即是孔子同志所说的“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帝尧的帝位是从父兄传承来的,他也有嫡传的亲儿子丹朱。但丹朱被帝尧否定了!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尧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则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丹朱到底不肖到什么程度,史记与尚书都有记载,《史记》中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在家里聚众淫乱,绝对不能用这样的人继承帝位的”原文:帝曰“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 呆呆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108国盗》更新,第一根脊梁——千古第一圣至圣帝尧4免费阅读。https://www.gzdcdz.org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