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呆小说>穿越小说>《108国盗》>第43章 自残之弑父-国盗之十三姬宜臼3
  (续前)首先说一说姬宜臼要戴的第一顶黑帽:姬宜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勾结外戚篡位夺权的国盗。中国历史上的外戚干政,乃至外戚篡权的劣行由此而始。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即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以申国为代表的姜姓外戚在姬宜臼篡权弑父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必须从根上来理一下西申这个姜姓外戚来龙去脉。

  有婚姻就有外戚。联姻是一个家庭、一个部族、一个国家血脉传承的大事,虽然古代人不知道基因之名,但知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遗传规律,中华民族在繁衍过程中还总结出了“同姓不通婚”的婚姻禁忌。夏商两朝虽无法考据,但从周朝开始即形成了同姓不婚周代婚姻的禁忌。如“男女辨姓”在《左传》中多次提及,《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舍之士谓卢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左传.昭公元年》晋平公得病,郑简公派子产前去问候,子产与晋国的叔向有一段对晋平公娶同姓为妻行为的讥讽:“《志》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违此二者,古之所慎也。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今君内实有四姬焉,其无乃是也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即同姓婚姻其子嗣难以繁荣;而《国语.晋语四》说得更加直白,“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即同姓不能结婚,是因为无法繁殖后代。也可以这么说周朝之所以统治中国约800年,成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统治最久的朝代是与以《周礼》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建设分不开的。

  中华民族的姓氏,有上古八大姓之说,即姬、姜、姒、嬴、妘、妫、姚、妊(或者姞)。以上这八大姓只有姜姓是炎帝后裔,其它都是黄帝后裔,《国语晋语》所记载:“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中华民族皆是炎黄子孙,随着炎黄子孙的繁衍,炎黄子孙衍生出百家姓,尽管站在西周的历史节点上来看,炎帝与黄帝也是兄弟关系,但毕竟要远于黄帝后裔诸姓。

  周朝是黄帝的重孙帝喾后裔建立的王朝,虽然周朝始祖是姬弃(后稷),从帝喾开始姬周联姻的主要对象有姜、姞、任、姒、祁等姓,其中姜姓则是西周王室主要联姻对象。周的始祖后稷,名叫弃。他的母亲帝喾(kù,酷)的正妃是炎帝后裔有邰(tái,台)氏部族的女儿,是姜姓,名叫姜原。到古公亶父(dǎnfǔ,胆,甫)娶的也是有邰氏之女姜姓部族女太姜,并生了三个儿子,的长子名叫太伯,次子叫虞仲、老三季历。《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列女传•母仪传》: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到西伯侯季历娶的是商朝末期贵族挚任氏的二女儿太任亦称大任,《史记.周本纪第四》:季历娶太任;文王娶是有莘国(今陕西郃阳县东南)女太姒,太姒与姬昌生下十子,次序为: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在汉刘向的《列女传》里把西周三位先夫人太姜(古公的正妻)、太任(西伯侯季历的正妻)和太姒(文王姬昌的正妻)列为母仪天下的典范。太姜、太任、太姒合称“三太”,成为“太太”这一称谓的本源,后世用“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称。

  武王姬发则又娶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为妻,邑姜是周成王姬诵、唐叔虞的母亲。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在他的《帝王世纪》也说:“武王妃,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内,生太子诵。”周朝建立后,姜姓成为西周王室的主要联姻对象。西周王室联姻的姜姓诸侯多来自有邰氏太姜的族裔,《国语.周语中》记载,“齐、许、申、吕由大姜。”申人源于姜戎,早年居于今陕西米脂县及以北地区,是较早与华夏融合的西戎。先周时期姬姓周人便与申人世为婚姻,周太王之妃、王季之妃、周文王之祖母等皆称"太姜"即是。西周后期,申国仍不断与王室通婚,且在周王室中任要职,如周厉王大臣"申季",周厉王、周幽王皆娶申女为后。《世本》也记载:许、州、向、申,姜姓也。姜姓虽然来自炎帝,但更确切的说西周时期所倚重联姻的姜姓,则主要来自炎帝之后共工氏的从孙伯夷。

  伯夷是尧舜时期的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伯夷先是辅佐尧舜掌四岳,后又辅佐大禹治水,帝舜与大禹因其功劳而封伯夷后人于吕国为吕侯,姜太公吕尚即是吕国后人。对此《国语晋语》有详细的记载:“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陂鄣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故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神无间行,民无淫心,时无逆数,物无害生。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译文:“共工从孙四岳帮助大禹治水,顺应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去除淤塞,蓄积流水繁殖生物,保全了九州的高山,畅通了九州的河流,围住了九州的湖泊,丰满了九州的沼泽,平整了九州的原野,安居了九州的民众,沟通了四海之内的交往。因此,无无反常之候,地无失时之物,水无郁积之气,火无烈焰之灾,鬼神不作乱,百姓不放纵,四季不混乱,万物不受害。按照大禹治水的方法,顺应自然的法则,治水成功建功立业,使帝舜非常满意。帝舜嘉奖他,禅让给大禹统治天下,并赐姓为姒,称有夏氏,表彰他能作福保民、生育万物。同时分封给四岳土地,让他们督率诸侯,赐姓为姜,称有吕氏,表彰他们能像手足心腹一样帮助大禹,使百物生长、人民丰足。”对此其它的记述还有很多,如《世本》记载“祝融曾孙生伯夷,封于吕,为舜四岳。”《诗经.崧岳.毛诗传》:“尧之时,姜氏为四伯,掌四岳之祀,述诸侯之职。于周则有甫、有申、有齐、有许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吕姓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掌四岳,为诸侯伯,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

  根据史料周朝的姜姓诸侯国主要有这么几个,这些姜姓诸侯国成为姬周的主要联姻对象:齐(山东姜太公所封)、吕(也称甫,南阳镇平一带左传记载,南阳吕国于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所灭。据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载:“吕氏,姜姓,侯爵,炎帝之后也,虞、夏之际,受封为诸侯,或言伯夷,佐禹有功,封于吕。”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六》:“吕城,在府西三十里。虞夏时国,周亦为吕侯国。穆王以吕侯为司寇,作《吕刑》)、申(西申其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宝鸡眉县、南申在南阳一带)、纪(国君为姜姓,国都纪,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的西南岸的今寿光市)、向国(山东莒县向城)、许(许文叔姜姓,许氏,名丁,排行叔,与吕尚同为吕国后裔,一说为吕尚之子)。一些史学家考证由有邰氏姜姓分衍的诸侯国还有:伊国、纪国、淳国、甘国、州国、舟国、骀国、戏国、向国、薄国、赖国、蓐(rù)国(闻喜境内,今横水就是昔日的蓐国的发源地,蓐(rù)国后被晋国所灭。)

  自武王以后,由于历史史料记载的缺失,西周诸代王室外戚能够考据的不多。可以考据的与姜姓联姻的有这四个,是周穆王、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足以说明姜姓逐步坐大的历史脉络。

  西周第五代周穆王王后为王俎姜(生卒时间不可考),传世文献没有记载王俎姜,但根据出土铜器铭文《方鼎》、《不寿簋》考据,她是西周中期人,周穆王的后妃。王俎姜应是姜姓吕国公主,周穆王对吕侯特别倚重,西周的法典吕刑即吕侯所修定。西周初年即有刑法,分“轻典”、“中典”、“重典”,合称“三典”,但到周穆王时,西周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地位,周穆王命吕侯(亦称甫侯)制定《吕刑》,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史记周本纪》中亦记载:甫(吕)侯言于王,作修刑辟。西申的坐大是从周厉王开始的,周厉王的王妃是西申的公主申姜,宣王的王妃又是齐武公之女姜后,到幽王又娶西申侯的女儿申后为王妃。对此笔者前面已经论及不再赘言。由于西申侯具有长期经营宗周西陲的政治基础,和与周王室世为婚姻的政治地位,因此具有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苏辙集》曾论及姜姓的荣宠:“成王之母邑姜,齐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后,申伯亦赖其宠”。

  从周幽王五年,太子姬宜臼与母亲逃奔西申以求外公申侯之时起,申侯姜诚先用联姻的方式,又把两女儿分别嫁给鄫国、和犬戎,做最终对决的前期准备,到周幽王八年姬宜臼太子之位被废,宜臼申候联合了鄫国、犬戎进攻西周王室并杀了周幽王、灭了西周王朝。当此之时,函谷关内最有实力可近距离勤王护驾的就只有秦国了,但秦国与申国也是世代姻亲关系,因此姬宜臼联合申国、犬戎、鄫国联合攻击幽王时,秦国隔岸观火不救助幽王。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申国之女先嫁给了秦的先祖戎胥轩,周孝王时期申候有把女儿嫁给了秦的先祖大骆,因为申国与秦的世代通婚,秦国才得以在西部称王,即“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

  毕竟姬宜臼联合外戚、戎狄屠父杀弟后因其卑劣行径没有得到姬姓诸侯国的认可,以虢公为首的姬姓拥立惠王,平王只得少数几个外戚的拥护下自立为王。对此《史记》、《竹书记年》均有记载,拥护姬宜臼的国家有申候(姜姓)、许国(姜姓)、鄫国(联姻关系)的拥护下在西申自立为王,即便当时姜姓的齐国也因为春秋大义没有敢明确表态支持平王,同时西边的秦国都没敢出现在第一个承认平王之列。wWw.qikuaiwx.Com

  在周朝进入平王、惠王双王并立的时期,申候为拉拢郑武公又把武姜嫁给郑武公,据《史记郑世家》郑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年),武姜嫁给郑国国君郑武公为夫人,此后平王才完成东迁。

  因此姬宜臼完全是依靠外戚力量才弑父盗窃的天下。当然以申国为首的外戚在拥护平王夺权成功后,所获得的政治利益是非常巨大的,《诗经》中就有讽刺平王动用周朝的兵力来保卫申国的诗词。即《国风.王风.扬之水》,跟据《毛诗序》说“《扬之水》讽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

  原文:

  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译文:

  小河沟泛着浅波,漂不走一捆柴禾。我心中想念的人,没跟我同守申国。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国?

  小河沟泛着浅波,漂不走一捆荆禾。我心中想念的人,没跟我同守甫国。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国?

  小河沟泛着浅波,漂不走一捆蒲禾。我心中想念的人,没跟我同守许国。日日夜夜思念啊,何年何月回故国?

  虽然申国在平王在世时受到了全力庇护,但申国毕竟是周朝丢失西周祖庭岐山的罪魁祸首之一,周朝毕竟是姬姓天下,在平王百年之后申国则日渐没落,最终没有逃出外戚干政灭亡的最终下场。对申国的消亡、申国的传承谱系史无记载,先秦史籍偶有提及也是寥寥几笔,《国语》中只有申国与宜臼勾结篡弑幽王的点滴记载,司马迁同志在史记中也是如此,其它提及就更少了。不过到周灵王(名泄心,公元前571至前545年在位)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0年,姜姓的申国、吕国均已衰落了。《国语周语》周灵王太子晋有“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之语。

  申国虽然在历史中逐渐消亡了,但在我国历史中,在以申候为代表的外戚帮助外甥篡权盗国后,以宜臼申候为代表的国盗行为,逐渐成为后世外戚盗国的榜样,先是外戚帮助外甥维权,尝到甜头后便生出觊觎天下之心,而后先是大权独揽最后夺权篡位,西汉末的王莽隋朝的杨坚即是外戚篡权最集大成者。姬宜臼虽然不是外戚,但他必须要为承担外戚篡权的恶名,要为此后外戚篡权盗国者扛此大旗。

  再说姬宜臼戴的第二顶黑帽:姬宜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勾结异族谋反篡位的国盗。 呆呆小说为你提供最快的《108国盗》更新,第43章 自残之弑父-国盗之十三姬宜臼3免费阅读。https://www.gzdcdz.org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